海上钢琴师观后感【热门】

更新时间:2025-10-31 19:51:12
海上钢琴师观后感【热门】

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,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,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。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

《海上钢琴师》不像一个故事,更像一个寓言,无正式名姓、无任何身份记录、父母不详、一生不曾下船的音乐天才1900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虚构。

虚构这样一个人物,并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为了揭示天才与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差别,也并非为了让我们探讨这种生活方式实现的可能,实际上是通过他来反观现代文明(他所在的船连接欧洲和美国,实际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由欧洲转向美国),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。

友人max作为常人存在既是情节合理展开的需要(否则他的故事怎么被世人知晓),也便于同样作为常人的我们代入、思考和追问。他为什么不下船?他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份?他怎么看待音乐上的决斗?他怎么看待外面的世界?

这些问题,又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:现代文明行进中,我们是否应该或有没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独立,不走出自己的舒适圈?如果没有国籍、姓名、父母这些信息记录,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来确认自己的身份?职业、才华、兴趣这些东西是可以作为一项技能比拼,还是应该像信仰般与我们自身融为一体?当社会发展到看不到“尽头”,自我对环境没有掌控感的时候,人应该何去何从?

天才钢琴师最终还是没有走出那一艘熟悉的船,他的生命没有跳出88个黑白琴键,唯一可能让他从自己的生命暂时出走的爱情,也没能带他离开,因为他看到没有尽头的城市时,慌了。我喜欢这个处理,有很多电影,都是用爱情来将人物打出常规,我承认爱情有让人冲动的魔力,但它只会让人暴露出新的侧面,而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。

或许,海上钢琴师的一生既是一个悲剧,又是另一种完美。

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

用了三天的时间,慢慢地静静地看《海上钢琴师》。

不断地回放,不断地思索。

在思想的过程中,悲哀的是:铺垫、衬托、人物形象特点、人物之间的关系、环境、结构、主题这些词像小丑一样地在我的脑海里跳荡乱舞,我为自己的固化思维恶心。

1900是个象征,是希望?是梦想?是自由?是世界中的孤独?是决绝?是坚守?……文学作品鼓励“合理误读”,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,这也是被允许的。在一定范围内,允许读者有自己的思考,让读者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,将他们的想法带到作品中去,对作品进行解构与再创造。或者,这也叫多元解读,或者,这就是《海上钢琴师》生命力巨大的原因:每个人都从它那里读出了一些什么。

我喜欢1900一脸的清澈,喜欢他沉迷的样子,喜欢他静静地用音乐和心与自己对话。喜欢他说的话。他说:“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,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。拿钢琴来说,键盘有始也有终,并不是无限的,音乐是无限的。在琴键上,奏出无限的音乐,我喜欢。可是走过跳板之后,前面的键盘,有无数的琴键。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?——不是给凡人奏,是给上帝奏。我生于船,长于船。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二千,既载人也载梦想,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,我过惯那样的日子——陆地?对我来说,陆地是艘太大的船,是位太美的美女,是条太长的航程,是瓶太浓的香水,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。我没法舍弃这艘船。我宁可……舍弃自己的生命。反正,世间没有人记得我,除了你,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。你属于少数,原谅我,朋友,我不能下船。”

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

最近看了两部电影,朋友推荐的《海上钢琴师》《心灵捕手》,都是豆瓣评分9点几,关于人心,关乎人性。

钢琴师里印象深刻的第一个场景是开篇时小号坐在楼梯上,只要你还有一个好故事,你就不会完蛋,还要有一个可以倾听的人,而我很庆幸,我的身边有你们,即使无法诉说,也无法理解,但陪伴就是最好的良药。

1900在丹尼的养育下,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,如果捡到他的不是丹尼,那他的人生会否是另一种呢

后来的1900遇到了一个姑娘,一见钟情,激动,雀跃,夜不能寐,却终究止步不前,再见,然后再也不见。人生那么短,如若是你我,是否有那些勇气呢?迈一步,试一场,follow your heart。

现实的我们总是想太多,如果失败了,好丢脸,好尴尬,别人会怎么看我,做不成朋友怎么办,如果如果,还是保持现状好了。或许偶尔想起时会遗憾,会失落,会纠结,会伤感,但是再也不会冲动,也做不到再次去尝试,去了结。那颗跳动的心似乎被你的自尊,你的面子所捆绑了,蒙蔽了,就浑浑噩噩的继续活着。每天三点一线,它都安稳的动着,偶尔加速一下,然后归于平淡。

结尾时1900在破旧的船舱里向小号诉说了他没有下船的理由,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,什么东西都有,可惟独没有尽头。就像我们心里的欲望,无边无际,得到了今日所想,便会期待明日,总不会停止,1900选择了在有限的环境里,创造自己的无限可能,而我们又有多少人沉溺在欲望的泥沼里,越陷越深,不可自拔。生活很简单,复杂的确是人心,简单一点,勇敢一点,真诚一点,结果不一定是受伤呢......

不要犹豫,犹豫会带来恐惧。

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

主角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,被一个好心的黑人烧炉工老丹尼收养了。可惜好景不长,在一次意外中,老丹尼不幸死亡,七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孤儿。当美国警察上船搜查欲将他带往州立孤儿院时,他躲了起来。直到几天后的深夜中,人们才发现,1900满身煤灰地在钢琴上弹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乐!原来,从小被钢琴所吸引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高超技艺。他的天才琴技令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。但由于对红尘世俗的戒备和对陆地的恐惧,1900坚持不下船,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。一次次地放弃机会与犹豫导致他对陆地、对城市越发恐慌、畏惧,乃至终生没下过船,直至船被炸毁的那一刻。

生于船,长于船,死于船,是1900的一生。不敢下船,只因为害怕陆地与城市;不肯让人刻碟发行世界,只因为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。作为音乐天才的1900的种.种举动令我们十分不理解。

但这一切又是有迹可循的。1900从小被人教育,除了那艘船上的人,其他人都是坏人,因此,1900对陆地充满好奇的同时又不得不对陆地心存戒意,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审视船上的游客;美国警察上船搜寻幼年的他时的跋扈,杰瑞钢琴师的自傲粗鲁及对他的不屑,三等舱美洲人偷人衣服、伪装成一等舱欧洲移民寻求艳遇的行径等,都令他对世俗越发恐惧。同时,1900想尽一切去了解陆地、世俗的本质意义。他对“未来”太过注重,想要因果,要尽头的执着,使他想不开也放不开。其实死,对于1900来说,未必是件坏事,或许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吧。

感慨天才钢琴师的选择。不过,如果1900能下船,有勇气去追求,也许,又是另一番光景,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。我们该做的,是珍惜当下,把握机遇,不惧未来。

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 ……此处隐藏4484个字……钢琴师与孤独相伴。88个键盘是他唯一的快乐,也是他的全部,是他演驿生命存在的形式。

因为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,他情不自禁地囿于自己的钢琴音乐世界里,拒绝陆地常人的生活。他短暂的一生永远没能有勇气走出弗吉尼亚号,因为来自内心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,让他选择现状。最终,他安心了现状,为每次旅行的20xx人次带去快乐,消除他们旅途的乏味与不安,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,他也以此籍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。他认同并坚定他选择的生活方式,连他唯一的朋友通过尽力也没能改变他。

怜悯他的身世,同情他的处境。有三次为他落泪第一次是他的暗恋,那样青涩又那样的真诚,观后感《海上钢琴师观后感: 一个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钢琴师》。看着他在爱面前表现出的懦弱,为他同情。他心爱的姑娘甚至没有感知到他的爱怜!只差那么一小步,他丧失了成功追求人生美好恋爱的机会。只因他不能走出弗吉尼亚号,他永远地失去了他的恋人,成为孤苦的人儿,那段爱情成为一生的怀念和伤痛。第二次为他落泪,是感动的泪水,是因为他决定要走出这个禁固他的大船,开始有了追求自己心中梦想的勇气。当他与每位看着他长大的弗吉尼亚成员分手时,泪水夺眶而出。他站在舷梯中央,未来就会从他的脚下将要开始延伸,然而他却步了。再次为他的懦弱伤感。第三次流泪,是他选择与弗吉尼亚号同归于尽。他临死前的表白,让人心碎,没人疼没人关爱,又那样有才情。那伸在半空中空弹钢琴的双手,让人呜咽。可怜的人儿,选择了让人意想到又意想不到的悲惨结局。

宿命,其实是性格所至,是成长环境在心底无形留下的轨迹,让他情不自禁的只能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。为1900哀伤!

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

看完之后,我稍作百度想看一下别人对这个电影的评价,又怕被引导了思维而得不出自己的想法,所有我先停止了。

可是我有些并不十分理解。

1900,是对世界陌生感的恐惧,而不愿意踏上陆地,无尽的世界没有尽头,琴键太多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去演绎音乐?

他在对马克斯阐述他在看懂了陆地之后,又回到了邮轮上,他是开心的,这是看破看透,对吧。

其实我也不甚懂得,鱼般的7秒记忆,总是让我难以回播记住整个过程,但是想记录这种感觉。

那种眼神,看到女孩,似情窦初开的眼神。夜里下到船舱,找寻着并亲吻了女孩,这是一见钟情吗?那份没送出的乐盘,是他对触摸不到而又渴望爱的体现,这么形容对吧?可是这种爱,为什么又不能让他真的步下邮轮。

他只学会了在那片空间大小的环境下演绎他的人生,甚至随着邮轮炸毁而结束自己的一生,为什么不能尝试去改变呢?

马克斯跟我一样,但是他最后是理解了1900吗?他哭了,而且也离开了邮轮,也觉得自己很没用。

有些疑惑,又似能理解1900一样,无尽的尽头,在清楚了解的情况下,这算是退缩的行为吧。

为什么不能去尝试一下呢?共同奔赴毁灭却留下了自己内心最原始的追求。看完了,有些感慨文字的力量,也很佩服别人驾驭文字的能力,以及对“思考”所做的反馈。而我还需要在点滴中慢慢积累,才能有一天可以自由随意地把看过的感悟描述出来。

写完这个,内心的恐慌感,空虚,还是没能散去。借着看电影消磨时间,也借着记录观影感觉来锻炼文字能力,也消除内心一直惦念着的东西。

顺道的,不明白为什么,不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,可能就恰恰是需要1900对内心真实地追崇吧。

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

有人说,这是一个杯具。而我却以为,没比这更好的结局了。

假如1900下了船,不外乎两种结局。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;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、郁郁而终。而无论是哪一种,远没死去幸福。

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。即便陆地上有大把大量的资金,有形形色色的美人,有灯红酒绿的生活,1900却不是那里。不是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,这才是个杯具。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,无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比较好,鱼是水,人是地,只不过合适不合适的问题。

与MAX道别的时候,1900说:“原谅我,我的朋友,我不下船了”,不是不想下,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怎么样活下去。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: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长时间,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,人却非常坚定地走回了船。他不是没尝试过,终不可以战胜他的内心,只因那里太纯净。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,却不知道路该往哪儿走。

看到那里,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。所谓“不懦弱”的大家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非常圆滑地活着,他们或是有钱,或是有权,或是两者兼而有之。然而他们终究没办法纯粹地活,由于爱而活。1900的“懦弱”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,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。

影片的末尾,1900对MAX说:“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,期望天堂有钢琴。”我想,1900终是不是人间,即便在那里,他获得过无数掌声。然而,他需要的不是这部分。假如可以的话,他宁可一个人,一架钢琴,就如此一向弹下去。

天使不应在人间。正如1900最后选择与船一齐炸毁,这样,海上会流传着如此一个传闻:以往有个天才的钢琴师,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,他一直没离开过大海,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
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

电影结束时,黑白字幕慢慢闪现,但我不忍关闭视频窗口。哀怨的小号声划破了我的心,悠扬,但沉重地压在我的胸口。我心中的悲伤就像浓茶,持续很久。我拒绝失去这份珍贵的悲伤,并把时间条拉回到他徒劳地演奏的时刻。

他被遗弃在船上,由一个锅炉工人抚养长大。他的名字是“丹尼·布德曼1900”。他是一名天才的钢琴演奏者。在船的舞厅里,他在暴风雨中随着钢琴跳舞。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绘人们的心灵。他是钢琴的灵魂。然而,他被环境限制在船上。虽然世界从他身边走过,但他不敢进入这个世界。

他从未离开过他生活的“弗吉尼亚”。他曾经崇拜过那个平凡但布满灰尘的女孩,但他因为自卑和懦弱而错过了。他也想下船去找她,但在舷梯上,他看着无尽的世界犹豫着要不要回来。他还有一个真正进入他内心的朋友,但他拒绝和他一起下船,选择了死亡。

正如他所说:“世界是一架有数百万个琴键的钢琴。那是上帝的钢琴。光是街道就有数千条。你如何选择其中一个?如何选择一个女人,一栋房子,一片土地,一种生活?我不知所措,只能选择一种死法。”因此,战争结束后,他留在船上,在无声的表演中与残破的——号船一起爆炸。

一架钢琴,琴键是开始,琴键是结束。幸福是他心中的距离。生活的梦想总是存在的,但他终其一生都会退缩至死。原因是他缺乏尊严和战胜命运的信心,这让他习惯了孤独。他的“无所作为”让他的幸福成为一场悲剧,永远留在他的心里。

看,我不禁想起了距离和我自己。像1900年一样,我默默地问自己,“生活的目的是什么?”但是我的心还没有告诉我答案。虽然我像其他人一样努力学习和工作,但我能仅仅为了生活而生活吗?在我心中没有这样一个自由和诗意的距离。或者,虽然我心里有这么一个遥远的地方,我却因为理想和懒惰之间的矛盾而犹豫不决?

《海上钢琴师观后感【热门】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